百老汇app登录官网

传承千年 泽被后世

——寻访一代大儒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
打印

张载“六有”碑刻。

太白山下,渭水之滨,六棵参天古柏的掩映下,有一组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千百年来一直承载着世人对北宋时期一代大儒张载的纪念。

张载,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侨居于凤翔府郿县横渠(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并在这里安家、讲学,世称“横渠先生”。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支脉关学的创始人,他不仅留有“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尊礼贵德”的人文价值、“民胞物与”的伦理情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还注重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形成了“二铭”“四为”“六有”“十戒”等为代表的家规家训,影响深远。

碑刻铭记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教诲

“张载创立的关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家规家训资源。”在眉县政协原主席、地方文化资深研究者卢文远看来,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既有理想情怀教育,又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适用于所有人开展家庭教育、道德教育。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走进张载祠,第一展厅外墙上镶嵌着一块于右任手书的“四为”碑刻。这就是被哲学家冯友兰称赞的“横渠四句”,虽只有简短的22字,却内涵丰富。要为社会确立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要为民众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基本生活原则,要继承弘扬圣人的学术传统和道统,要努力为人类开创万世和谐的太平基业……“四为”的内容既涉及人类的价值目标、生命意义,又强调道统传承、社会理想,不仅展现了张载博爱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和强烈的使命,更蕴含着对有治学治世之力的英雄豪杰的崇高期许,是充满了家国天下情怀的家规家训。

在张载祠第一展厅东侧,通道两边各有一块醒目石碑,名为《东铭》《西铭》,也是张载关学思想中蕴含的重要家规家训。据记载,张载曾摘录其著作《正蒙·乾称篇》中的两段内容分别命名为《砭愚》《订顽》,挂于横渠书院学堂窗户的两侧,一为自勉,二为训诫学生及家族子弟,后被同为理学家的程颐改为“东西二铭”。其中,《东铭》主要是阐述《中庸》的“诚意”思想,强调做人要诚实,既不要欺骗别人,也不要自欺欺人;《西铭》主要阐述“民胞物与”的思想内涵,强调要有博大的胸怀,孝顺长辈、慈爱孤弱、救济天下困苦百姓。“东西二铭”讲述了修身养性、侍老扶弱等道理,对做人做事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规范,是家族弟子与横渠书院学生必须烂熟于心的座右铭。

“张载还注重对家族子弟道德礼仪的培养和教育。”眉县张载祠文物管理所所长张桂海介绍,针对家族人员,张载的关学思想中有“六有”“十戒”等规范,既注重正面引导,也划出底线红线,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在张载祠第二展厅门口,清代赵伯任书写的“六有”碑刻已成为热闹的“打卡点”。据记载,这是张载15岁时护柩回籍途中,在勉县拜谒武侯祠后的题言,意为说话应有教养,行动应有规矩,白天有作为,晚上应静思,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即使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六有”是张载始终坚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他留给家族子弟成长成才的箴言。

此外,张载晚年还制定“十戒”,为家族子弟划出言行举止的底线。“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界定清晰、可操作性强的“十戒”,明确了要规避的不良行为,明确了张载对家族子弟的要求,也为后世族人的为人处世立下了规矩。

“‘二铭’‘四为’‘六有’‘十戒’都是张载关学思想中富有代表性的家规家训。”陕西省关学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马苏彬表示,“除此之外,张载的关学思想中还有很多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内容,需要百老汇app登录官网持续深入发掘。”

千载传承中持续塑造家风社风民风

思想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内涵丰富,还在于传承和延续。张载开创的关学,由他的弟子和后继者传承不息,成为关中地区流行的一个理学学派。与此同时,张载关学思想中蕴含的家规家训也在传承不息、泽被后世。

改变社会风俗、恢复礼乐,是张载家规家训很重要的价值导向。庆幸的是,他的这一思想追求,被弟子蓝田吕氏兄弟(吕大忠、吕大均、吕大临)继承和发扬。宋熙宁九年,吕氏兄弟将张载所传授的理念融会贯通,以“教化人才,变化风俗”为目标,制定和实施了我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成文“村规民约”——《吕氏乡约》。3000多字的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纲要,提出了乡村百姓行为处事须遵行的道德操守,明确了六种犯义之过、四种犯约之过、五种不修之过,规范了乡间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等礼节习俗,并建立了民间自发互相救助的形式。这一乡约,从礼仪道德标准入手,对民众进行约束和教育,扬善抑恶,规正民风,是实践张载关学思想中家规家训的典范。明代著名教育家冯从吾赞扬说,自从《吕氏乡约》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吕氏乡约》改变了以往“礼不下庶人”的传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北宋时期,由于战乱,《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没多久就中断了。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发现《吕氏乡约》,并据此编写《增损吕氏乡约》,以之为教材,教化天下。到明代,乡约被大力提倡和推广,王阳明就曾“参酌蓝田乡约(吕氏乡约),以协和南赣山谷之民”。他制定《南赣乡约》,在南安、赣州一带推行,对地方治安治理、邻里和睦等产生了积极效果。

张载关学思想中蕴含的家规家训也深刻影响着其后世族人。由于战乱,张载的后裔四处漂泊,虽分散到陕西、河北、河南、湖南、江苏、江西、福建等多个省份,但堂号多以横渠堂、两铭堂、双铭堂、三风堂、惟孝堂等命名,且大都推崇先祖张载的关学思想,遵循“二铭”“四为”“六有”“十戒”等家规家训。明万历年间,御史张鹏是张载分散到商洛洛南县的后人。他秉承家训,为官期间大义凛然、敢于直言,曾检举揭发独石总兵李谦怯懦、亲督晋冀各地加强防守,也曾在回家省亲时用自己的积蓄搭棚施粥救济灾民。清康熙年间,曾担任浙江仁和县令、山东按察司分巡青州道参议等职的张能鳞,是迁居到河南浚县的张载后裔,他推崇先祖张载的关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治理民众的实践中,所到之处都是以教养为先,崇孝悌、兴教化,颇有政绩。

时至今日,张载的后世族人仍尊崇并传承着近千年前的家规家训。张世勤,是张载的第28代世孙,张子后裔宗亲总会会长,生活在眉县槐芽镇西柿林村。据他介绍,目前全国有80余万张载的后裔,“二铭”“四为”“六有”“十戒”是写入他们族谱的家规家训,并且每逢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还会组织品行兼优的后生朗读家规家训,以提醒族人不忘先祖教诲,互敬互助、孝老爱亲、遵纪守法、安贫乐道、诚实做人。

眉县人文景观。

传统齐家治世智慧焕发新的时代价值

作为儒学重要的流派,关学蕴含着立心立命、勇于造道、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精神传统,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先后10多次引用“横渠四句”“民胞物与”“玉汝于成”等张载关学思想中的警句名言。

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近年来,作为张载关学思想的文化资源地,宝鸡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深入挖掘运用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廉洁元素特别是家规家训,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着力推动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展现出富有时代内涵的精神价值,转化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文化滋养。

眉县横渠镇张载祠旁,一座富有关中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里,建有陕西省第一个家风馆——宝鸡市家风馆。把市一级的家风馆建设在一个村里,不仅是因为这里曾是张载讲学、生活的地方,更因为这个村子依然尊崇并践行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活”的文化传承,让这里成为开展家风教育的鲜活平台。

宝鸡市家风馆折射出宝鸡市挖掘运用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资源的努力。从把弘扬张载关学思想及其家规家训纳入“德润宝鸡·家风建设”活动重要内容,到深入挖掘整理“六有”“十戒”等家规家训制作文化养廉专题片《正身当在立业先》;从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剧团创作编排大型秦腔历史廉政剧《天地粮仓》和《县令张载》,到在宝鸡廉政教育展馆开辟专区陈列张载“四为”思想和家规家训内容……近年来,宝鸡市纪委监委着力推动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焕发出时代气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追求崇德尚廉、自觉做到廉洁齐家。

作为张载故里,眉县在挖掘运用张载关学思想的廉洁元素和家规家训上,也在持续深入探索。把张载“四为”思想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开发特色课程,教育引导全县党员干部发扬优良传统、传承优秀家风;运用“六有”“十戒”所蕴含的道理智慧深化对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把是否存在交友不慎、追求奢靡享乐、酗酒放纵、行事乖张跋扈等情况作为常态化廉洁家访的重要内容,并强化结果运用,综合分析评判党员干部……近年来,眉县纪委监委坚持深入挖掘运用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不断创新载体、拓展内涵,推动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眉县有两座高峰,一座是巍巍耸立的太白山,一座是创立关学的张载。”眉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唐云骅表示,要持续深入挖掘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资源,结合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良好家风的文化滋养。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sitemap、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