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洋县纪委聚焦主责主业,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社区纪委筑牢基层反腐防线,四项制度强化执纪审查成果运用,清风茶室拓展‘三化’建设模式”三项举措,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持续保持遏制腐败的高压态势,推动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社区纪委筑牢基层反腐防线
洋县紧紧围绕人、权、钱等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在基层党组织设立纪委,通过“社区纪委”监督基层权力运行,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行为,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2017年下半年,由洋县街道办事处党委牵头,在10个社区建立了大党委下的社区纪委,充分发挥“前哨”作用,实现了对流动党员“跟踪监督”、对在职党员“双重监督”、对直管党员“全责监督”。县上出台《社区“大党委”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办法》,明确了基层纪委的工作职责、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社区纪委由一名纪委书记和两名纪委委员组成,纪委委员由社区党委按照政治可靠、能力出众、品德优良、群众公认、身体健康的原则推荐选举产生。社区纪委重点履行社区监督、宣传教育、协助街道办事处纪委开展信访举报问题线索排查和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充分发挥“领学员、宣传员、监督员、信息员、调解员”的作用。通过走访群众,收集群众对社区党员干部的意见,排查问题线索,打通基层权力监督“最后一米”,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社区,深入群众。社区纪委建立走访党员群众、纪委监督审核、工作例会、党风廉政信息收集和纪检干部履职评比五项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执纪工作效率。
四项制度强化执纪审查成果运用
2017年年初,洋县县委印发《关于推动落实“两个责任”建立执纪审查工作长效机制意见》,建立“通报移交、建议整改、廉政风险防控、监督检查”四项制度,强化执纪审查成果运用,充分发挥执纪审查“查处一案、规范一域、教育一片”的治本功能。
“通报移交制度”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对2016年查处的突出问题和典型案例进行分类梳理为13大类,分别报送16位县级领导和移交179名科级领导。由县级
领导对分管领域相关党委(党组)“第一责任人”进行约谈提醒。各镇办纪委、部门纪(工)委、纪检组对执纪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归纳整理,剖析原因,向党委、党组形成书面报告,由党委、党组“第一责任人”约谈分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全县共约谈党员干部355人。同时,县纪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党员干部执纪审查结果抄送组织和人社部门,严把党风廉洁意见关。
“建议整改制度”整改工作薄弱环节。县纪委监察局对全县纪检监察组织在执纪审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以纪律检查建议或行政监察建议的形式,书面反馈相关镇办、部门,要求限期整改。各责任部门对标反馈问题,逐一制定整改清单,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并建章立制,实现以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目标。2017年以来,共发出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建议书39份, 13个镇办、11个部门整改问题52个。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推进源头预防腐败。各镇办、部门对本系统、本单位发生的违纪违规问题,深入分析发案环节,对重大的事、重要的人、重点的岗位和关键环节,认真排查廉政风险点,逐一制定防控措施,公示上墙,接受监督。通过廉政风险点防控机制,纪检监察工作与各项工作有了紧密的联系渠道,找到了一个党风廉政建设日常监督检查的有效抓手和切入点。通过有针对性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堵塞漏洞,从根本上改变了监督不及时、监督不到位的问题。2017年以来,发案单位共排查廉政风险点85个,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措施225条。
“监督检查制度”严格责任追究问责。2017年以来,由县委常委带队,县纪委领导参与,对全县各单位压实“两个责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十个严禁”纪律要求,对脱贫攻坚、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监督检查情况,以及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方面工作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发现问题261个,发出整改通知书67份。县纪委成立督导组常态化抽查,要求各督导组每月监督检查不少于2次,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列出清单、建立台账、限期整改,检查情况每月底定期向县委汇报,同时强化跟踪问效,对整改不力的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为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洋县在全县镇办纪委推行以“清风工程”为引领的 “三化”阵地建设,创新设立“清风茶室”,作为第一种形态“红脸出汗、咬耳扯袖”专门场所,对在政治思想、履行职责、作风建设、道德品质、勤政廉政等方面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提醒约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17年9月以来,洋县纪委在10个镇办首批实施了“清风工程”,镇办纪委除纪委书记外至少配备了3名专职纪检干部,设置了“五室”,即纪委办公室、信访室、标准谈话室、清风茶室和档案室,有条件的镇办还设立了协作区办案室,并建立了执纪审查安全绿色通道,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执法记录仪、摄像机、照相机等“八件套”硬件设备。建立完善了纪委书记、副书记、纪委委员、纪检专干岗位职责,健全了管理制度、例会制度、纪委议事规则、工作规则等制度。
县财政为每个镇办补助5万元,要求镇办纪委办公场所必须建立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的“清风茶室”,作为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红脸出汗、咬耳扯袖”专门场所。“清风茶室”配备有茶具、警示教育播放设备,摆放有党规党纪书籍,张贴有入党誓词和廉洁自律准则,环境清雅,彰显廉洁清风。“清风茶室”设立以来,县纪委召开专门会议对“清风茶室”及谈话室的管理使用作了要求,将“清风茶室”使用作为运用监督执纪问责“四种形态”的有效补充。
到“清风茶室”喝茶,让谈话对象在温馨的环境中通过品味清茶、观看警示片、重温党纪条规、谈心谈话、提示警醒等方式,改进工作,启迪思想,净化灵魂。2017年9月以来,县镇两级“清风茶室”共约谈党员干部305人次,清风约谈已成为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的新常态。(作者系洋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
编辑:弓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