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特别是陕西人,大多知道汉代华阴(今潼关)人杨震讲的为官要清廉的“四知”。其实,江苏南通有一“作吏十规”碑更为具体和有意义。
南通范氏为大家世族、诗人传家,居于天宁寺旁的四步井。光绪二十四年72岁的范如松的儿子范钟、范铠分赴河南和山东为官,行前,范如松书《作吏十规》给两个儿子。以为为官之诫,全文是:
作吏十规:
今儿辈初登仕途,束装就道签发河南、山东为民父母矣。而家贫亲老,难言养志,实有毛义捧檄之欢。但吾七二衰年,不任驰驱,恒懼一世一经至汝兄弟,得以两县知用,此皆祖宗积德之余庆也;喜忧交集,顿兼之矣。喜者,喜汝兄弟得以成立;忧者,忧其造福少而造祸多也,然汝兄弟自幼至长,熟闻祖父遗训,必能借此造福,保养元气,则寒门百世可延矣。戒之慎之!今吾亲书《作吏十规》以示之,防微杜渐之苦心也云耳。
一为民父母,不能培养元气以遗子孙,最可耻;
一依托权门,一旦失势,以至十目十手之指视,最可耻;
一地方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最可耻;
一宦游无窘于难,天道好还,以往彼来,最可耻;
一地方善政不能举,逢迎上官则恐后,最可耻;
一眼前百姓即儿孙,而任情敲扑,最可耻;
一小民无知误陷法纲而问官不察,棰楚之下何求不得?最可耻;
一为民父母者,第一戒贪,贪则心昧,而书役籍此挟制午文,其祸可堪哉?最可耻;
一天下事,诚与伪二者而己,诚则无不明,而伪则立败,最可耻;
一作官须知进退,若老马恋栈,阿时殃民,必至身败名裂,辱及君亲,最可耻也.
光绪二十四年 父书
书后不久范如松病殁,此“十规”即成为宝贵的遗嘱。后来由淸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作文,张謇手书,扬州“天下第一刻”韩朝翰勒石,三人合作将此“十规”制成“官诫碑”传世。“文革”中此碑被掀倒,幸未损,被一农民从废墟中捡出拉回去垒猪圈方得以保存。
《作吏十规》所强调的主要在两方面,一个是为官清廉,一个是要施行认证。范如松提倡为官要造福一方,“善善用之,恶恶去之”;他指出“为民父母者,第一戒贪,贪则心昧”,而且“作官须知进退”,不可“老马恋栈,阿时殃民”;他提倡要爱民,“百姓即儿孙”,犯事不能刑讯逼供;他更总结历史的经验指出:“天下事,诚与伪二者而己”。范如松条分缕析,即苦口婆心,又爱憎分明,以至连呼十个“最可耻”,面命耳提,如在眼前,真有振聋发聩之效,威慑恶行之力,子孙焉敢不听?古人讲应有敬畏之心和忧患意识,所以范如松对两个儿子赴任做官“忧其造福少而造祸多”,要求他们培养元气,戒之慎之。百余年过去了,今天的社会较之古代,市场经济发展物质生活大大地丰富了,诱惑处更多,如何能坚持党性,防微杜渐,防腐倡廉,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就成了摆在各级党政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慎独”,自我约束。汉代杨震所讲的“四知”: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正是警戒官吏要清廉自律,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这就要练好内功,即守得清贫耐得寂寞,在这一方面百老汇app登录官网更能从古人训诫中得到教育和启示。孔子曾说,君子居地不惮简陋和落后“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至唐代刘禹锡更把孔子这种守得清贫的思想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写成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说到底这就是耐得清贫方能守住做官底线,干成实事。
南通范式之先祖既是北宋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可上溯为范氏家族的千年家训,范如松的《作吏十规》亦是范仲淹训示的延续和发扬,古人讲勤劳致富,耕读传家,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古为今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作吏十规》的这种延续便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作吏十规》为著名画家范曾在《为官之典则》一文中披露,载《光明日报》2013年1月10日,后被《新华文摘》第8期转载。范曾不无骄傲地感慨道:先高祖所书“可谓申申其詈,谔谔其情,”天地正气充溢其间,无半点呵护溺爱之态,训示的是“廉洁、公正、诚实、勤勉”,是一份“可传诸万世的遗产”。
“君子固穷”,百老汇app登录官网应坚守自己心灵神圣的疆域。
(作者系陕西省大荔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