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染指流年,温一壶往事,与时光同饮,醉了鼓角争鸣,黯了刀光剑影……
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城南60公里处的新城,流传着范仲淹戍守边城的英雄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靖边儿女勤勉尽责,甘于奉献。
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华仁人志士的精神准则与毕生追求,堪称中华文明史永久的精神财富。
走进靖边县新城堡范文正公祠,一幕幕过往影像重现眼前,范仲淹可歌可泣的一生令今人叹服,受世人敬仰。
廉洁勤俭以树家风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这是范仲淹在《家训百字铭》中对子孙的训诫,他要求后代子孙勤俭自律,清白做人。
范仲淹早年丧父,生活清苦,但他认真读书、刻苦上进。在山东醴泉寺求学期间,克服缺衣少食的困境,历经三年,终于学有所成,留下了“断齑画粥”的故事。从此,范仲淹一生坚持廉俭持家。
范仲淹任参政知事时,已位极人臣,俸禄极高,但依然要求家人过廉俭的生活。他告诫子孙:“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当今吾已为官,享受俸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
范仲淹去世时,“殓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足见他清白节俭的一生,廉俭也成为范氏家风最重要的内容。
刚正不阿造福乡梓
“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共同相度诣,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范仲淹在《义庄规矩》如是说,他要求范氏家族的子孙要对宗族乡里友善,互相扶持。同时,坚决杜绝走后门、徇私情的行为。据说,其兄长范仲温想让范仲淹私下录取自己的孩子,为他们谋求一官半职,却被范仲淹严词拒绝了。范仲淹在《与中舍书》中,表达了对子侄们的教育思想,他希望子侄们认真读书,在学有所成之后,自己才能按照国家的规定向朝廷举荐他们。后来,两位子侄在他的教育下,学业有成、品行端正,成为一代贤臣。
范仲淹为地方官员时能仁爱一方,位居宰相时又能为天下黎民负责,他的公心堪称典范。
读书养志泽被苍生
“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这是范仲淹教育子侄的名句。他要求子侄们苦读诗书,踏实做文章,学习前人的大学问、大智慧,同时树立道德理想,心灵洁净,行为无亏。
范仲淹从少年时期就勤学苦读,为官之后,仍然坚持每日读书。据说他床榻的帷布上,总有一块圆形的黑黝黝的“墨迹”,即使换了新的帷布,过了一阵子就又会有新的“墨迹”。这其实是因为范仲淹每天晚上上床后,还要坚持秉烛夜读,时间长了,灯焰就把帷布熏黑了。他的孩子们知道父亲已经身居高位还如此刻苦读书,也就日益勤奋了。
范仲淹说:“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并把这句话作为家族的族训。在他的教育下,范家的子孙无不奋发读书,名臣良相辈出,成为世间美谈。
忧乐圆融胸怀天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岳阳楼记》中反映了范仲淹忧乐圆融、忧国忧民、以天下福祉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甘于奉献。他的《灵乌赋》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士君子的高风亮节和不卑不亢。
范仲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洁情操,在家族中种下了一颗廉洁勤俭、公正善良的种子。他的子孙后代不断给它施肥灌溉,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棵大树庇护着他的后代子孙,从宋朝一直到清末,整整八百年的时间里,兴旺不衰。何其壮哉!
靖边新城,千年古邑。范文正公祠在这座古城上,巍然耸立,经风历雨,孕育着光荣与希望。范仲淹的一身正气、一生坚守、一世信仰影响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砥砺前行。